连环画是上世纪60、70年代人最深的记忆,《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鸡毛信》、《南征北战》等一系列经典的连环画伴随了两代人的成长,在那个没有游戏机、没有网络,也没有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年代,连环画是大人孩子共同的一种娱乐方式。
如今,在书店中已经难觅连环画的踪影,但很多人对连环画有着怀旧情结,李成静(绵阳民间连环画收藏爱好者)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近日采访了他,通过他收藏的6000多册连环画(不含淘汰品),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进步的足迹。
60、70年代,国家把连环画作为教育人民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
我的老家在射洪县农村。小学二年级时,一位同学带了一本连环画《黄继光》到学校,让大家羡慕不已。在那个一切都很匮乏的年代,连环画是当时最走红的消费品。为了能看到这本书,我缠了那位同学三天,最终,我偷偷地将父亲衣服上的五颗带有五角星的铜纽扣与同学交换,才如愿以偿。看了《黄继光》之后,我渴望自己也拥有很多连环画。那以后,我把每年的压岁钱都全部用于购买连环画,每买回一本,翻来复去地看,之后又宝贝似的藏在家里。由于家处农村,经济条件不好,每个暑假,我拿着锄头,到山上挖药卖钱。假期结束后,能赚到一两元钱,这些钱,我可以买回20本连环画。
60、70年代,由于连环画的通俗性,国家把连环画作为教育人民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时期,连环画作品充实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这期间的连环画作品呈现出有计划和有规模地进行选题、编绘和出版。连环画的题材更多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民众生活和建设热情。
文革时期出现的连环画带有鲜明的文革特征,如扉页印有毛主席语录或马、恩、列、斯语录,遵循“三突出,红光亮”的原则。这一时期的作品被称为“文革连环画”,其中八大样板戏被称为“文革样板戏连环画”。
1985年后,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外国漫画、动画更多地受到青少年的欢迎,连环画市场不断被影视媒体所抢占,鼎盛时期结束。
上世纪80年代,我参加了工作。那时,连环画已经逐渐淡出市场。在以后的岁月中,连环画逐渐走出了我的视野。
在80年代初,书店也开始出版连环画。当时,受电视《霍元甲》的影响,很多出版社、书店还推出了武侠系列的连环画。但是由于质量差,很多版本都属于粗制滥造。到1985年,在多元化文化消费方式的冲击下,连环画逐渐退出市场。小人书已经不是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连环画市场不断被影视媒体所抢占,鼎盛时期结束。多数连环画名家回归本行,年轻的美术人才不再看重这种艺术形式,连环画的创作和销售市场出现难以回升的低谷。1990年后,中国连环画的出版逐渐退出舞台。在这一时期,虽然连环画的出版量很少,但还是有部分精品连环画面世。像《红楼梦的故事》、《子夜》、《戴敦邦新绘长恨歌》、《地球的红飘带》等,由于印量少,如今已令众多连环画收藏者踏破铁鞋到处寻觅,其价格已远远超过了老版和文革类中的某些精品连环画。
我们的下一代已经很少看连环画了,他们有更多的途径学习和娱乐,MP4、复读机、电脑……
2000年以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部分老版精品连环画画,虽然包装豪华,但却销量不佳。因为新式的漫画、卡通书图文并茂,表现手法夸张,视觉冲击力强,如90年代蔡志忠的漫画《封神榜》、《老子说》等,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代替了原先连环画“上图下文”的单一形式。
连环画见证了一段特殊的文化发展史。现在,我收藏连环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想将那段特殊时期的文化元素保存下来。在合适的机会,我将开一个连环画画吧,让人们在喝茶消遣的同时,通过连环画,寻找往日的记忆。
那时的连环画纸张质地粗糙,但却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能有几本连环画,那几乎就是文化人的象征。到了今天,纸张越来越光滑,封面都是双胶纸和钢板纸,包装愈加精美,不过,却已被现代化的多媒体代替。透过连环画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变迁和精神生活的面貌。
(来源:绵阳日报)
上一条:
渐成拍卖热门,小人书走上振兴之 下一条:
谢晋作品连环画收藏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