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连环画只能成为收藏品吗?
http://www.cartoonwin.com   2003-11-18 00:00:00

<p>  一度走进千家万户,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连环画,在多元文化的挤压下只能成为中年人珍藏的记忆。应该感到万幸还是悲哀?面对儿童们津津乐道的日本漫画、西方卡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该有一丝忧虑呢?
<p>  10月25日,人民美术出版社、众多连环画画家和各地的连友欢聚北京报国寺,大家就连环画目前的状况又一次展开了热烈地讨论。“连环画的出路何在”这个沉重的话题,再次摆在所有关心连环画的人们面前。

<p>  只能成为收藏品吗

<p>  主持人:上一次我和几位朋友谈到连环画这几年发展一直都不稳定,虽然总体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但忽高忽低的状况也让人十分担忧。各位也都是十分关心连环画的朋友,我们今天就聊聊连环画能否再次成为大众性、普及性的读物?
<p>  陆小林: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影特别是电视的普及,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加上新的艺术思潮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连环画完成了历史使命,已经走向了尽头,只能作为收藏品存在了。
<p>  马建国:连环画不应该只是作为收藏品存在,宣传、娱乐的功能还是应该保留下去。但连环画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直在吃老本,连环画现在的发展就是停留在挖掘过去的珍宝,没有新的开拓。
<p>  王家龙:连环画是否已经衰亡或者正在走向死亡呢?若是指过去常见的那种64开本、一页一图、上图下文样式的“小人书”,今天的确很少出版了,说这种书已经衰亡,也说的过去。但报刊上仍不时看到怀念“小人书”、呼唤“小人书”归来的文章,说明仍有人需要它。可见,连环画的魅力还是存在的,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连环画缺少宣传,没有做好推广的工作,这是一个市场运作的问题。
<p>  马建国:现在喜欢这些连环画的大多是中青年人,很少有小孩子去买。现在的小孩子都喜欢看漫画、卡通画以及各种变形连环画。
<p>  陆小林: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童各种变形连环画与舶来品“卡通连环画”就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是伴随着高科技时代产生的,它为少年儿童提供了更为丰富、富于幻想创造的广阔空间,有些卡通画运用电脑高科技手段进行绘制,成为少儿非常喜爱的“连环画”。据我了解,上海的160万中小学生中,有10万人喜欢看卡通画、漫画,其中1万人属于“铁杆”。这些小朋友重在阅读卡通画、漫画,而很少有喜欢传统连环画的。
<p>  主持人:连环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成名”,五六十年代精品辈出,“文革”横遭劫难,80年代初期又获繁荣,如今步入低谷。这可以说是中国连环画发展“简史”。
<p>  王家龙:我认为连环画目前仍然有它的发展空间和再行开拓的可能性。今天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当然喜欢快节奏、强刺激、大信息量的文化产品,但也有人喜欢悠闲、淡泊、精致的艺术,仍然有些人适宜于信息量小、阅读时间长的作品。现在的广大连环画爱好者,可分为“漫友”和“连迷”两大群体。前者偏爱漫画、卡通画,不仅阅读,而且还亲手参与绘画,各种美术团体在大、中学校校园相当活跃。后者则偏爱连环画的名家精品,当作民族优秀文化的硕果来珍视与收藏。我认为还有人作为连环画的受众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比较复杂,就连环画艺术本身来说,则与它传递的信息过于陈旧、创作者的观念不够新颖有关。在我看来,如果连环画艺术想在未来的文化艺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发展策略之一就是对它传递的信息内容的改造。连环画艺术还是会得到社会中更多的人青睐,得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的。
<p>  马建国:连环画的推广是一个方面,主要还在于创新。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单一的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电视、录像、迪斯科、摇滚音乐等新兴文化娱乐形式的迅速普及,小说、诗歌、戏曲、连环画等原先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受到剧烈的冲击,观众和读者被大量夺走,市场被无情占领,于是相继出现危机,由繁荣跌入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创新才是出路。连环画也不是没有创新,但力度不够。市场是不讲情面的,如果不去努力适应它的变化,连环画仍是“一张旧船票”,肯定无法登上市场经济的“客船”。
<p>  陆小林:为什么不顺其自然呢?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连环画的生死都是很自然的。目前,连环画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收藏品存在,应该说也是一种必然结果。新兴娱乐、消费、传播的方式的出现,必然会淘汰一些旧的方式,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p>  王家龙:连环画的衰落是由于电视、电影等其他新兴传播和娱乐方式的异军突起,这个观点我不赞同。就以日本为例,日本国内的漫画并没有因电视、录像、光盘、电脑、游戏机的高度发达而走向衰亡,反而走出了一条漫画与电视传媒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日本的漫画读物的销售量占日本国内图书总销量的75%,这与我国国内连环画销量仅占图书总量的10%以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各种漫画周刊平均销量可达200万份,而我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几倍,同类型的刊物销量却只有3到5万份。日本、西欧都有不少大型漫画书刊专销店。在大型综合书店有漫画图书专销展厅。文具店、大型超市、食品店有漫画专销柜。市面上有不少二手漫画书的专销店,跳蚤市场的旧漫画交易也很红火。在家庭、公共场所、电车、地铁等看漫画书已成时尚。漫画收藏者的队伍也十分庞大。在日本和欧美,漫画已成为扎了根的大众文化。尤其在日本,很少有人是没看过漫画长大的。国外漫画家们创造的漫画明星早已家喻户晓,比如《蓝精灵》、《铁臂阿童木》、《机器猫》、《蜘蛛侠》。可见连环画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p>  马建国:要说起儿童变形连环画与舶来品“卡通连环画”,我们还得说它是传统连环画的延续与发展,这就是一种创新。它们都在不同年代的小读者心中占据地位,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现今连藏界的“老中青”收藏者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传统连环画情有独钟的原因,因为他们曾经是那个时代的小读者,现在再来收藏他们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主要有“怀旧”的情结在里面。也许等现在的小读者长大后,他们也会把小时候看过的儿童变形连环画和卡通画当宝贝一样珍藏呢!这也说明了“百年无废纸”的道理。
<p>  陆小林:可是文化呢?中国传统的文化呢?传统的连环画不管是古典题材还是现代题材,总体上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再看看现在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画,形式上是舶来品,内容上也是。“百年无废纸”,难道百年之后只能捧着这些洋玩意津津乐道吗?

<p>  多元文化挤压

<p>  主持人:客观地说,无论是连环画出版界、连环画收藏者,还是连环画的经营者都是在关心着连环画。但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连环画吗?
<p>  陆小林:根据社会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文化门类衰落的原因。 除了电视、网络、各种快报等替代性产品大为盛行外,还和受众精神需求的变化和这些文化门类本身的特点有关。随着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的来临,使社会大众精神需求的对象也必须具备快节奏、强刺激、大信息量的特点。可这些文化门类生产的多数产品都是慢节奏、弱刺激、小信息量。连环画已经不具备优势了,但它依然存在,只是由普及物变成了收藏品。
<p>  马建国:连环画现在的景况不好,就只能成为收藏品了吗?我看不一定。我认为只要对连环画加以改造创新,连环画还是有希望的。就拿京剧来说吧。作为咱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在近300年的历史中曾诞生了一出出精品剧目,一代代艺术大家,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近年来虽然发展渐缓,出现了老年人喜爱,青年人敬而远之的现象。但要注意,京剧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就是因为各个时期的京剧表演者一直在不断创新。不同的历史时期,审美取向也不一样,但有造诣的艺术家都会有“现代意识”,有符合他自己所处时代的“现代意识”。他能把握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审美意识来进行创新,把观众喜欢的东西表现出来。比如同样一出戏,唱了上百年,但在不同的年代,它的表演是不一样的。所以连环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严格地讲,连环画的历史还不到100年,连环画如果结合市场,创新之后不可能没有好的发展。
<p>  陆小林:连环画中有传统的东西,我讲的是传统的艺术手法,就像京剧中的唱腔和动作一样,我们不可能变更太多,如果大量变动,那会把京剧变成什么样子。同样,我国传统的工笔手法应用到连环画中就很成功,表现人物细腻、生动而且耐看好看,例如王叔晖的代表作《西厢记》。如果卡通画来表现这部作品,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认为连环画跌入低谷恰恰是因为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盲目地创新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那么多连友喜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版本?就是因为它的绘画手法朴实、直观,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欣赏习惯。
<p>  马建国:连环画发展的衰落,实质上是在文化多元化竞争中丧失了优势。而卡通画、漫画的异军突起正是由于它们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在改变自己,随时处于最佳状态。中国目前处于中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很多中国本土的东西,都在向国外学习,连环画为什么不可以向卡通画、漫画学习呢?
<p>  陆小林:向国外学习也得看学什么。连环画的精髓就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是在中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候,我们越是要注重保留自己的东西。中国5000年的发展史,就是在一代一代地传承自己独有的文化。
<p>  马建国:继承传统没错,可也需要“发扬”。看看咱们现在穿的、用的、住的,哪一样不是参照了国外的发明。就拿麦当劳来说,吃这样的快餐同样可以成长,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吃馒头、面条?其实馒头、面条的创做方法和200年前也完全不同了,你说它就不是中国传统的?连环画也是如此,如果不借鉴,恐怕以后想作为收藏品都不可能了。
<p>  王家龙:孩子们吃麦当劳能得到什么样的营养呢?向卡通画、漫画学习的连环画又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发展下去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深刻的思考题。
<p>  马建国:看看现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品牌以及卡通画、漫画,它们不都是吸取各家所长,才能风靡全球吗?
<p>  王家龙:不要忘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p>  马建国:任何艺术就和人一样,只有自强,才会发展壮大。任何艺术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如何既保留传统神韵,又适应现代审美情趣?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就说过,许多老观众一见新编戏就皱眉头,其实现在奉为经典的许多梅派戏如《天女散花》、《洛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都是很时髦的“新编戏”。
<p>  陆小林:艺术也不一定非要普及吧。宋朝的汝窑瓷器举世闻名,绝对是艺术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现在不就只能成为了收藏品吗?有必要大力推广,让现在家家户户都用汝窑碗吃饭吗?我们有必要为了每一种艺术,都要挖空心思让它发展和壮大吗?
<p>  王家龙:既然是有人喜欢的艺术,我们为什么不保护它呢?连环画陪着几代人走过了儿时的光阴,连环画已经是一个集历史、艺术、感情于一身的“心结”了。在人们没有太多选择的昨天,连环画以独有的魅力和优势“一统江湖”,而在文化消费多元化的今天,它显得力不从心。但并不能就说它不行了。需要的是将它如何包装。
<p>  陆小林:每一个历史瞬间都会有一个标签存在,连环画可以说就是记载咱们国家20世纪文化娱乐生活的一个标签。连友们喜欢它,就是因为它有历史价值。经过一番所谓的借鉴改造之后,连环画还是人们曾经热爱的连环画吗?
<p>  马建国:连环画是不是历史的标签先不说,即使是标签,它还能够发展,为什么就让它进“冷宫”呢?为什么不想想如何让连环画结合现实、结合实际,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呢?为什么不能像《葫芦兄弟》那样采用传统题材与现代形式相结合的连环画,在书店里面照样被小朋友们接受呢?这就说明我们不是不需要连环画,而是需要什么样的连环画。
<p>  王家龙: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连环画不缺乏魅力,需要的是如何推广。就拿咱们国家的民乐来说吧。一段时间里,受流行音乐的冲击,不也是岌岌可危吗?而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乐却一枝独秀,还多次出国,让外国人也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魅力,这不就说明,推广的作用吗?

<p>  如何在夹缝中发展

<p>  主持人:建国以来连环画的确经历了几段辉煌的里程,全国出版的连环画不计其数。集教育、宣传、娱乐等多功能作用于一体的连环画是国人最普遍、经济、寻常的消费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书店有一半柜台出售连环画,街头弄口到处有小书摊,当年的小朋友几个小时或几个休息日就可以把《红楼梦》、《西厢记》等众多名著领会通晓,连环画功不可没。
<p>  马建国:可如今看绝大多数连环画阅读者和收藏者都是大人了,连环画没有把咱们的下一代给吸引住。
<p>  王家龙:我国连环画缺少先进的市场化运作,没有增加附加值。像国外一些卡通画、漫画一出来,各种模仿书中的小玩具就跟着在市场上出售了,用组合的娱乐方式抓住了国外小朋友的心理。所以,连环画出版界,不仅要注意连环画的本身,还要研究连环画市场,有哪些人还在看连环画?喜欢看什么样的连环画?这些问题比出版一本好的连环画还要重要。
<p>  陆小林:说起创新,我想起了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为了应付市场竞争,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一种口味更甜、更软和的新配方来替代在市场上使用了多年的老配方。不料新配方一上市,却遭到消费者的反对,最终可口可乐公司收回新配方,重新启用老配方。虽然可口可乐公司与连环画风马牛不相及,但都是商品。从这个角度讲,对我们今后如何搞好连环画的新创作还是很有启发的。实际上,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新配方的做法是一种创新行为。但当消费者反对时,可口可乐公司也没有一意孤行。新配方的收回,老配方再用,这种“保守”行为不仅没有使可口可乐在竞争中负于对手,反而“风采依旧”。同样,连环画就应该坚持“本色”。
<p>  马建国:可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
<p>  陆小林: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连环画受到了影视、动画的挑战。于是,我们的连环画也开始了创新——变形、写意。然而随着这种创新而来的不是辉煌,是衰败。探析原因,便是我们没有辩证看待连环画的创新,一味地标新立异,以求得与以往不同。于是将原本不属于连环画的变形、写意当作连环画创新。其结果是将创新与传统对立了起来,连环画风格渐趋贵族化,最终使连环画异化,使读者大失所望。
<p>  马建国:连环画要想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放下架子,承认自己的不足,向漫画、卡通画学习,不能总是念念不忘自己过去曾经取得的辉煌。其实,连环画和漫画、卡通画应该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的关系。卡通画、漫画的崛起,正说明了它符合时代的需求,符合市场的需求。它的原创性、适时性、群体性都是连环画所不及的。连环画不能有门户之见,应该采取“见好就收”的原则。
<p>  王家龙:连环画的推广,很重要一点在于包装。连环画不仅仅是一个读物,也可以是一件相互赠送的礼品。很多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千方百计地想买一本自己儿时看过的连环画。既然市场有这种需求,我们的连环画也可以寻找这样的切入点。
<p>  马建国:连环画要创新就必须结合市场真正的需求。首先就要在内容上好好地下功夫。最好具有一批专事连环画脚本创作的队伍,不断地深入生活,了解读者,熟悉市场,写出富有时代生活气息的脚本来。即使是改编,也可以选择那些成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往往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大部头,连环画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形式上,从画页上看,不一定非得按照传统的上图下文或左图右文形式,也可适当借鉴外国连环画创作的形式,一页上可以有一幅图,也可有多幅图,文字既可以在画页外,也可在画页内。这样的连环画就如同连续剧一样新颖好看。从绘画形式上看,在过去多种技法探索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创新。绘图时,可以采用全景,也可采用近景,甚至一个细节、一个局部都可以表现,小到一滴眼泪、一个手势都可以。只要能为主题表达服务就行。
<p>  主持人:连环画的发展能够让很多人关心,而且,几位朋友今天又谈了这么多,就说明它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和人生病一样,连环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连环画就好办了。
上一条:新疆将举办毛泽东革命生涯连环画    下一条:《骡马队长尹祥美》连环画册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