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博友回忆小人书,也想起了我从前的那些小人书。几十年来,除了陆续送人的,还有不下百余本。其实,每天路旁就有一个专门收购旧物的,也摆着一些小人书。比起那些小人书,我的这些更可占个“旧”字。
小时候的主要嗜好之一,就是买小人书。那时,虽然每本小人书大多是一两毛钱,最贵不过三毛多,少的几分钱。但以当时的消费水平,积攒起来也不是小数。每买回书来,饭也顾不得吃就急急地看起来。过后,再一遍遍地细翻。小人书,它对我比任何玩具更具吸引力。
后来积攒的多了,还将它们编上号,按古代的、现代的、打仗的、童话的等等分别放好以备不时之需。说“嗜好”,当不为过吧?直至上初中时,有时还翻翻那旧日的读物。有些淡忘的往事,一本小人书有时能唤起你的记忆。
记得有小同学上课偷偷看小人书,被老师没收。几天后老师教育几句又还给他们,因为其中不少是学习很好的学生。是小人书练就了他们的不死读书、博学强记吧?
比起现在许多装帧精美、纸张优质的大开本儿童读物和儿童电子读物,当初的小人书显得简陋多了。但其中许多一丝不苟的绘画者:陈缘督、华三川、徐进、李铁生、陈光镒……,比起现在某些笔端潦草却自以为现代、后现代的绘画作者来,他们可称是真画家。那些小人书中的人物造型设计,甚至影响到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电视剧。
小人书铺,童年的记忆。那时,在许多城镇都常见到小人书铺。不说“店”,是因为它们一般都很小。书铺的书可以拿走,以天计租费。也可以坐在里面看,一本小人书一分钱,不限时间。人们常背着铺主人偷着交换看。在里面看的并不全是小孩。小人书对大人同样有着吸引力。不是有文章还记载着,连毛泽东主席也看书房里收藏的小人书吗?记得从前保定裕华路上,竟有一个两层小楼铺面的小人书铺,每日里顾客盈门。
其实,孩子们最初认的许多字和早期的知识积累,都是从这小小读物开始的。我小时候有时还照着画小人书上的人物,贴在墙上。对活动量大、有时甚至疯的拴不住的孩子,小人书在潜移默化间陶冶了性情。
与透过钱币的质地人们可以窥见过去年代的社会经济状况一样,透过不同时期编绘、出版的小人书,人们似乎可以看到历史的年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小人书,极差的纸张是那段历史的真实记录。
作为小人书这种形式读物的出现,大概也就是近百年的事。据说,历史上最高的年发行量曾超过八亿册。在那个民众文化水平普遍底下的年代,小人书是顺时而生、具有深刻社会性的文化载体。
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看新时代的儿童读物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曾经有过的小人书。
(来源:三秦论坛)
上一条:
潘家园淘“宝” 仿古也时髦 下一条:
13届长春书市开幕 首日接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