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业内新闻>连坛纵横
一位旅美华侨的连环画情结
http://www.cartoonwin.com   2006-08-01 20:36:44

  忽然接到大陆亲戚来信,说一套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连环画,价格可以换到一套商品房。妻兴奋起来,催我动手找。我不敢怠慢,三下五除二,从箧底找出。全套16本,一本不缺。原因是我当初怕零散了会丢失,用铁丝装订为五厚册。如今铁丝锈蚀,封面略见破损,反而愈见古雅。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页数不多,竖窄横宽,手掌般大小。在我一生中,有三次看小人书的高潮。上世纪40年代是我当孩子看小人书时期。印象最深的是那套《王先生和小陈》,两个上海市井人物,造出种种滑稽故事。每页五分之四是画,下端是文字说明。画中人物的嘴里,又用线条勾出他/她正说的话,增加了生动性。那时我在北平(现北京),《王先生和小陈》用了不少上海词汇,当时觉得别扭,长大后同上海人打交道,又方便不少。

  第二次高潮在上世纪50年代末,是当了大人看小人书时期。那时把苏联当作“老大哥”,因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等,便成为人手一册的读物。当时坐火车,每节车厢都备有百儿八十本小人书,大家交换着看,和和融融,不知不觉便到达了目的地。还养了一种对小人书看似不敬、实则爱不释手的习惯——每如厕,携一册。至今来到美国坐马桶,也未改变,习惯变成了制度。

  上世纪80年代随改革潮起,小人书骤然云涌。此时孩子长大,是我同孩子同读、同享小人书时期。

  有一天,我在书店买来一套《春秋故事》小人书,共三册。原著者的大名“林汉达”三字令我一惊。因为我上中学读的是林汉达编的全套英语读本,还用过他编的英文字典。林氏,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怎么同小人书挂起钩来啦!

  今天,我在纽约,抚摩着这纸质发了黄的上中下三册书,随便翻开一页,是“鱼腹藏剑”的第九页,解说是:“上糖醋鲤鱼了,端菜的是专诸。专诸走到吴王僚面前,刚要把那盘鱼放下,突然从大鱼的肚子里抽出一把叫‘鱼肠剑’的短刀来,使劲照王僚胸脯扎过去。”

  画面是勇士专诸右手持刀前伸突刺,手臂与寻取平衡的左腿构成一条平行线,他镇定果决的面容和王僚身部后仰、面部倒置的无助丑态,对比鲜明地诠释着成败一刹那的道理。书叫小人书,著者、改编者、绘画者却是大手笔,呼唤出的更是悲欢离合情,千古兴亡事,乾坤运转图。

  不久前,我和一位居住纽约的日本舞蹈家谈中日往来,聊到鉴真和尚。我谈一桩鉴真轶事,她谈一句鉴真名言,一来一往,周围朋友听得入神,简直把我们当作两个专家搞鉴真研讨会啦。

  实际情况是,我有一本《鉴真和尚》小人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7月印刷,由王亦秋绘画。

  这位唐朝高僧受日本留学生荣睿和普照的邀请,带领僧俗众人,冒着生命危险,东渡日本。沧溟万里,波涛汹涌,五次东渡,均告失败。直至第十一年做第六次东渡,方才成功,年已66岁,并已双目失明。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热烈欢迎。他辛勤传法,兴建佛堂,鉴别药草,救死扶伤,十年如一日。他把唐代的建筑、雕塑、医药、书法等学术技艺,传播到日本。鉴真于公元763年逝世,享年75岁。

  我爱这位老和尚,有自己的心结。我64岁带着严重眼疾来美,德与才当然不能望此高僧之项背,但这并不妨碍我在内心把鉴真暗暗树为榜样,恰如今日丑女也有权追星一样。每有点滴之得,例如发表一篇文章,演讲获得掌声,我便满心欢喜,似乎见到鉴真向我微笑。

  那天同舞蹈家畅谈鉴真,不只是知识竞赛,更是心结爆炸,谈话变为动了真情的演出,周围的人,怎能不个个动容?溯本求源,又有谁知是那册小人书上的126幅王亦秋的白描画,为我注入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拿全套《红楼梦》小人书换一套商品房的事情,我并不相信。因为今天大陆出版社已经把昔日小人书种种精品系统再版,在纽约世界书局就可买到。至于拿原版书当古董待价而沽来运作,也未提到我的日程上来。我还是保存点鉴真精神吧。
上一条:长征题材连环画知多少    下一条:读者感言:读《褪色的记忆——连